工商時報社論----搶救失業大作戰善用廣設大學的相對優勢
2009-03-07 08:38:00
工商時報7日社論指出,全球金融海嘯從去年七月引爆,除了橫掃全球各地的金融產業,也波及各主要國家的總體經濟表現,以及因為需求的萎縮,使得各國紛紛 出現不同程度的失業風潮。以台灣而言,面對這麼嚴峻的形勢,政府也忙不迭地推出各種擴大內需、擴大公共建設的方案,以求穩住經濟陣腳,抑制失業率的上揚。 不過,由於景氣寒冬並未止歇,加上「高學歷高失業率」的情勢愈趨嚴重,日前做為台灣最高學府的台大校長李嗣涔,也不得不公開喊話,預言今年大學畢業生的求 職難度,將是歷史上的新高。
李校長的這一席話,在今天的情勢下沒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從主計處的最新調查也顯示,今年一月份學歷為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為 5.26%,不只超過國中及以下學歷者的5.10%,更遠高於去年12月份的大學及以上程度者4.78%的失業率。足見不只學歷愈高,失業率也愈高,而且 其情勢還在逐月惡化中。
正是預見今年大學畢業生的求職難度將創歷史新高,為協助今年大學畢業生能夠順利與職場接軌,事實上許多大學校長已經變身為「超級推銷員」,除了 台大已經率先舉辦「台大學生職場體驗營」之外,國內各公私立大學也加大力度分別舉辦各式各樣的求職研習營或就業博覽會。而除了各大學的「自力救濟」之外, 教育部也不敢怠慢,針對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特別提出「促進大學以上畢業生就業計畫」,研擬將最近三年從大專院校畢業的失業年輕人,送到企業或教育基金會實習,由政府補助經費讓實習者每月都可以拿到一些津貼,以降低高學歷者的失業率。
平議各大學以及教育部所研議推出的方案或舉辦的活動,在當前嚴峻的就業情勢下,自然是多多益善的必要之舉。同時也必須指出,當前受到失業衝擊影 響的,絕對不只限於高學歷以及才想進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因此搶救失業也不僅只是教育部與各大學的職責。不過探索何以愈高學歷反而會出現失業率愈高的反差 現象,自然凸顯與過去十多年來教育政策鬆綁鼓勵廣設大學院校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高學歷人才的供給面快速增加,本來就超過職場需求面的胃納,再加上 這一波來勢洶洶的金融海嘯、景氣寒冬,職場上的供需失衡情況快速拉大,高學歷者失業率愈高其實也就不足為奇了。
更嚴重的是,面對這樣的困境,不管是教育部的方案,或者是各大學,以至大學生個人的「自力救濟」,效果恐怕都非常有限。其結果,不是讓大批大學 畢業生飽嚐「畢業即失業」的苦果,為社會的安定平添變數,就是逼使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別無選擇地繼續在研究所攻讀。這些非基於對專業學術研究有能力與志趣者 紛紛擠進研究所就讀,表面上固然緩和了失業率的上揚,同時也可堂而皇之地視為是提升整體人力素質的進程,但實質上卻可能只是把研究所做為逃避失業的暫時棲 身之地,未必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且就讀研究所,意謂著個人、國家整體資源的進一步投注,但除非將來經濟復甦,職場活絡,否則學歷愈高失業率愈高的反差現象 不只會持續,恐怕還會加劇惡化。
話說回來,廣設大學,大學學歷者增多本身不應該視為原罪。譬如有數以萬計的流浪教師,教育部不妨專案安排他們前往偏鄉任教以提升國教的教學品 質。大學設置太多,學生畢業即失業,此時也許正是強化各大學附設創新育成中心績效的良機。正如新任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日前所言,在此經濟蕭條時刻,應該讓每 一技職院校都出來認養企業,與在地的企業形成互助共生的結盟關係,也就是學校高素質人力和研發能力與企業職場競爭力的結合。這種大學認養企業的倡議如何落 實,有賴學校、教育部、經濟部與產業的規劃協助,但是與其坐視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情勢持續惡化,搶救失業不只要快速而且更不應故步自封或虛應故事。
http://www.cdnews.com.tw
母親節快樂
15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