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大學生搶救失業

由於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畢業即失業」的憂慮普遍存在於許多大學生身上,對於會有這樣的想法,除了大環境的關係外,還有其他因素是值得探討的。

台灣大學生太多」是最主要的原因,據主計處統計,民國88年大學以上的畢業生人數為8萬9千人,到民國96年高達28萬2千人,不到10年間成長了3.1倍之多。就業市場短時間內湧入眾多的大學畢業生,在有限的工作缺額下,「僧多粥少」的現象不可避免。

除了人數過多以外,「大學教育制度把關不夠嚴格」也是原因。政府當局核准太多大學設立;卻未培養企業所需的技能,導致學生品質下滑,減低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必須以培養符合企業所需的人才為目的,讓大學畢業生不會處於「畢業即失業」的窘境。

除了政府需要努力外,大學生在心態上也須改進。現在許多大學生怕出社會找不到工作,選擇延畢或繼續升學來逃避;但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卻說,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才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的主因。同時他也鼓勵大學生應該多累積實務上的經驗、加強在職訓練,對於將來找工作上有許多幫助。

台灣麥當勞總裁李明元認為,職場上團隊合作與訓練和情緒管理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大學生的紀律務必要加強,語言表達能力也須再加強,以適應現在「全球化」的趨勢。

對於這種情況,台灣青年火大聯盟總召曾琮愷表示,經濟不景氣,加上有經驗的人被裁員或是放無薪假,沒經驗的畢業生將更難找到工作。除了希望政府能夠協助畢業生度過難關,同時也呼籲大學生應多多充實自我內涵,增加自我競爭力

據先前資料,主計處表示大學生失業率已經連續五個月高居各學歷之冠,而且主要屬於自願、短暫的摩擦性失業。原因有可能在於大學生眼高手低。若以教育程度分析,去年十一月大學以上的失業人數為十一萬兩千人,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七一,已經連續五個月高於其他教育程度的失業者。由於失業率太高,已引起教育部長的重視。並要求各大學重視學生就業問題,提升學生就業力與就業率。

台中市長胡志強表示,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當然最好,如果眼前能找到的工作並不完全適合個人興趣或志願,也不要輕言放棄,找到一個就先開始,再由工作中學習與歷練,有工作總比沒有好。

大學生失業不只是台灣問題,在中國大陸亦然。從2003年以來,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據估計,今年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為150萬。另外,中央政府鼓勵大學畢業生參與西部開發,到農村去任職,擔任農村教師,到社區去任職,還有動員大學畢業生當警察、當武警、出任國家安全部的工作人員或者是參軍,一共提供這樣的工作位置有75萬個,但今年還有200多萬大學畢業生將面臨失業。

在全球不景氣情況下,各國失業率持續增高。而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卻特別醒目,究竟該如何降低,成為政府該好好注意的問題。

沒有留言: